遼源市西安區(qū)綜治中心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新時代“楓橋經驗”工作模式,聚焦源頭治理,整合多方資源,以化解群眾訴求、調處矛盾糾紛、強化訴源治理、處置突出問題為主要任務,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精細化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努力實現基層社會治理服務“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
統(tǒng)籌資源,構建社會治理“一張網”。西安區(qū)委高度重視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按照“區(qū)分類型、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建設原則,建立明責、履責、問責的全程責任體系。通過組建工作專班,召開專題會議、座談會、協調推進會、培訓會等,及時了解中心建設情況,研究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調動各級各部門參與綜治中心工作積極性。同時,科學優(yōu)化平安建設組織布局,按照“重點部門常駐、主要部門輪駐、其他部門隨駐”的方式進行組建,采用“268+N”模式,全面整合具有群眾訴求調處化解和公共服務管理工作職能的部門資源開展派駐工作。目前已建設2個服務臺、6個接待窗口、8個功能室,并接入社會治理綜合信息平臺。此外,燈塔鎮(zhèn)和六個街道綜治中心全部完成“1窗+2室”建設,實現了“基層黨建+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動。
創(chuàng)新聯動,打造矛盾化解“終點站”。依托綜治中心和社會治安綜合信息平臺聚合多元化解方式,實行群眾訴求事項“一窗式”受理、“一網式”登記、“一站式”管理、“全鏈條”處置,推進職能部門和村、社區(qū)的資源整合,打造區(qū)、鎮(zhèn)街、村(社區(qū))三級貫通的社會治理綜合信息平臺,集中接收群眾提出的各類訴求。同時,圍繞提升綜治中心社會治理效能,整合平安志愿者骨干、物業(yè)公司負責人、鄉(xiāng)賢等資源,組織各類社會組織進網格,打造“老書記”工作室、社工服務站、“百姓說事點”等特色基層治理載體,形成中心力量、社會力量和公眾力量等多元主體全員參與的工作機制??茖W設置職能部門考核辦法和網格員“235”工作法,推進基層服務管理工作方式從粗放向精細轉變,從管理為主向服務為主轉變,從相對封閉向更為開放轉變。
貼近群眾,架起黨群干群“連心橋”。西安區(qū)綜治中心堅持以解決人民的訴求為出發(fā)點,把匯聚民智民力、贏得民心民意作為重要著力點,持續(xù)讓人民群眾更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發(fā)揮專業(yè)調解職能,設立“偉東調解室”和“家事調解室”,與派駐中心法庭形成訴調聯動機制,為家事糾紛提供“診斷、修復、治療”服務,有效做到“為社會減壓、為家庭療傷”。充分發(fā)揮調解員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中的特殊作用,在調解的同時為來訪群眾免費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及時有效化解矛盾糾紛,保障社區(qū)居民的合法權益。此外,依托社會治理服務綜合信息平臺,規(guī)范“前端發(fā)現報告—網上流轉移交—部門聯動處置—全程跟蹤督辦—結案核實評價”全流程閉環(huán),有效提升問題發(fā)現處置能力和效率。綜治中心運行以來,共處理事件34360件,接待群眾700余批2000余人次,贏得了群眾的高度認可和贊譽。
如今,西安區(qū)綜治中心正以全方位、精細化的服務,切實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更有保障、幸福感更可持續(xù)、滿意度更上臺階。下一步,西安區(qū)綜治中心將持續(xù)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服務群眾能力水平,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西安、法治西安筑牢堅實根基。
主辦單位: 中共吉林省委政法委員會 吉ICP備10201797號-3
頂部